关于手电的几个常见的新手误区

关于手电的几个常见的新手误区

话题一:亮度
常见新手问题:
我想买一只最亮的电筒,请老手推荐一个!
我的XML标称800流明,怎么还没有Q5亮,是不是被骗了!
400块的XX牌NB筒被街边50块的秒了,郁闷!
要想彻底弄明白亮度的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我们怎么评价亮度。这里有两个概念:
1.光通量,单位流明(lm)
“光通量是每单位时间到达、离开或通过曲面的光能数量。流明 (lm) 是国际单位体系 (SI) 和美国单位体系 (AS) 的光通量单位。如果您想将光作为穿越空间的粒子(光子),那么到达曲面的光束的光通量与1 秒钟时间间隔内撞击曲面的粒子数成一定比例。”上述这段解释引自百度百科,写的太理论,没有理论基础很难看懂。为了便于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光通量就像力学里的力。就是发光体发出的亮度。
2.光照强度,单位勒克斯(lux)“光照强度,简称照度。一个被光线照射的表面上的照度(illumination/illuminance)定义为照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类比光通量的比喻,我们将照度比为力学里的压强。就是光照到物体上的亮度。 

通过这样的比喻就比较好解释亮度的问题了。通常我们说一个人力气大,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实施的力比较大;而在手电的参数里,评价它亮不亮的物理量也是光通量。但是人眼具有自适应能力,在强光下会自动减曝。因此大家很容易的会只关注中心光斑的亮度,因为考虑了面积,也就是照度的概念了。正如压强一样,用针尖刺皮肤,很小的力就能让你感觉到疼痛,聚光变态的电筒(比如XRE Q5 大头),虽然光通量不足(200lm以下),但是仍然能够让你感觉光芒刺眼(中心照度很高),也就会使一个新手产生“哇靠,比我的XML还亮”的感叹。
因此,选择电筒时需要弄清厂家对亮度的标称和日常眼观的效果之间的差别,再决定是要光通量比较大的(XP-G小头,XML中头)还是要中心照度比较大的(XRE中头大头,XML大头)电筒。
经常有人会问,A手电比B手电亮多少?严格的说,这个问题很有歧义,科学意义上的亮度是针对面光源而言的。 而我们通常说的一个手电亮,实际意义指的是手电照到的东西能有多亮,这个和手电整体的光通量,透镜/光杯的聚光能力相关,或者说,手电能产生的发光强度有多大。
光通量对比最好通过照射天花板照度计测量,光斑照度只是反映光杯聚光能力,比如XML,小口径光杯是比不上大口径光杯的(径深比相近或相同),XMLC8光面杯是不会差于Q5C8光斑照度多少的(光斑面积越小,远射越强

话题二:续航

常见新手问题:
商家宣传的新品高亮续航有5个小时,电路真TM的强大!
我的筒子那么贵,续航为什么还比不上地摊货…
我一直认为续航是一个容易混淆视听的概念。新手很可能会将续航理解为:电筒亮的时间。实际上,标准的做法应该是根据ANSI/NEMA FL1-2009手电标准,续航时间是指从被测手电所发出的光的初始输出值[指装上新电池的手电打开30秒后开始计时到光的输出值降到初始输岀值10%时所持续的时间,手电中途不能熄灭或关闭。有些厂家或者筒友评测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一点。
即便如此定义,我仍然认为不同类型的电筒之间续航长度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以单锂电路为例,现在主要有两种:全程恒流电路和降压恒流或者不恒流电路。
前者比如63000电路或者3454电路,在电池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全程平稳的1.2A(0.8A)输出,输入电流随电压下降增大

后者比如常见的AX2002,常见的7135,或者猎人L3。这种电路不能全程恒流,要么只能在输入电压大于LED Vf时恒流,要么输入电压下降,输出电流也下也就是说,非恒流电路的电筒并不是一直都在卖命工作,而是越往后越松懈。就像一个马拉松队员,人家全程都用开始的速度在跑,而你的队员开始跑的一样快,后来越跑越慢,这跑完全程的时间能比人家短么
因此,我认为标称也好,测试也好,首先要弄清电路是否恒流,再者测试方法是否正确无误,最后,即使全都对了,这个参数也只是用来参考,不必过于计较。

话题三:散热

新买的电筒散热贼好,高亮开10分钟,表面也不热,哈哈!
这个牌子散热不行啊,高亮烫手
电筒里的发热元件主要是LED(电路发热一般都是自产自销),LED的选用主要是CREE。因此,假如两只中头筒,用的都是XP-G R5,驱动都是1A电流,那么他们面临的散热任务基本是一样的。要想散热首先自己要热,在散热结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明显是更热的那只散热好。
可是为什么有些不是闷烧结构的筒子还是热不起来呢?我想应该是不同材料接触的地方热阻太大。比如LED和电路仓的接触,电路仓和筒身的接触,都要用薄薄的导热硅脂涂抹。我觉得最理想的散热结构应该是筒头,筒身,电路仓一体车制,再加上适当的散热鳍片,那么大的低热阻面积,效果一定非常好!
对于一个通过恒定电流的LED而言,产生的热量也是恒定的。相同大小的手电,不管做成什么形状,这些热量最终都是要通过筒身传递到环境中去的,换句话说,要让LED核心的温度尽可能的低,如果把LED核心--筒身---环境看成一个系统,筒身的热阻越小,热量的传递就越快,筒身本身升温也越快。那种开了半天外表还是微温的,基本上都是在焖烧LED,没有及时把LED的热量传导出来。
散热的问题应该分两部分
第一步,将热量从LED传导至筒身(外表面),就是老谢主要指的第二部,将热量从筒身外表面传导/对流至环境(空气)
广义的散热指两者,而狭义的手电散热是指第一步(象502之类的闷烧锅就是第一步差
记得IC电路散热设计中就分“结到散热片”和“散热片到环境”的两个热阻系数的"
散热问题主要出现的大功率高亮度的手电上,小功率低亮度基本不用考虑散热问题。


话题四:低电保护
 
东成LD25 3.4V就呼吸闪了!
`新买的7135电路3.7V就保护低亮,求救!
我猜想,遇到这些问题的筒友,所得的3.4V/3.7V应该都是在遇到低电保护后,取出电池测得的空载电压。需要说明的是:
.电池的空载电压并不等于电池的带负载电压。实际上,由于电池内阻的存在,负载越重(理解为输出电流越大),实际带载电压就被负载拉的越低。这一现象在拆机电池或者性能不好的电池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拆机电池或者过放过性能不好的电池内阻很大)。比如内阻300毫欧的电池,输出1A电流,那么实际带载电压就被拉低了0.3V。空载的3.4V就变成了实际的3.1V。
.电池带载的实际电压并不等于驱动电路的输入电压。由于供电回路的接触电阻的存在,使得加在驱动上的电压要低于电池实际带载电压。做工/接触不好的筒子,筒身接触/等效电阻可能会有0.1-0.2欧姆,许多高手在弹簧间再加一条银线,就是为了减小回路电阻。再以上面的情况为例,空载3.4V,带载3.1V,电流1A,考虑筒身的0.1欧姆等效电阻,驱动电路输入电压只有3.0V,于是进入低电保护模式,开始呼吸闪。
内阻/接触电阻的问题不易发现,但影响很大。对于7135这样的电路,可能只是输出减小,亮度不够。对于63000这样的恒流电路,很可能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品牌筒由于批量生产,接触一般比较好。在购买山寨筒或者DIY电筒时,一定要注意电筒各处接触紧密,想尽办法减小回路电阻。如果做好了这方面工作,还出现空载电压较高时进入保护状态,那么就要考虑下电池是不是老化,需要更新换代


话题五:螺纹导电与端面导电


常见新手问题" 
螺纹导电和端面导电哪个好?
一直以来,偶都主张用端面导电,端面导电可以保证最小的接触电阻,螺纹一定要有氧化才耐用,没氧化的铝合金螺纹很容易发黑磨损。
但是具体到生产工艺,螺纹导电的,一般都是整个筒子拿去氧化,氧化完成之后车出需要的螺纹,这样配合就比较容易。如果先车螺纹,然后再氧化,必须考虑到氧化层厚度对螺纹公差的影响,而且在端面互相压紧的情况下,要保证接缝尽可能的小,对设计/制造都是有比较高的要求。
所以,可以这么说,螺纹导电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生产工艺,一直为广大山寨厂采纳,当然,SureFire也使用螺纹导电,但Surefire采用的是一种钝化处理,山寨做不出来的。

本文转自:http://www.1gear.cn

手电

 

 

 

留言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