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挑选软尾山地车
关于选择什么软尾车架的XC、AM、FR、DH,这些其实是针对软尾车架来做的细分的。如果是硬尾车架,那么可能就是XC和街式、bmx一类的了,没有所谓的AM、FR、DH之说,就算有,也比较牵强,比较小众。
说软尾登山不行的同学,可能是没有仔细选择一款用于登山爬坡的4吋以下行程的软尾车架。即使是intense的VPP,大行程的车架的踩踏也不是爬坡踩踏的那种概念,大行程车架的踩踏性能是针对提速提出的,比如你一个过弯以后,要迅速把速度加上去的那种场合。是否适合爬坡,不仅仅是“泄力”问题,整车角度因素、重量因素可能更加影响爬坡发力。
软尾车架的重要作用是对抗颠簸,用避震结构抵消地面颠簸带来的无规则车轮腾空。让轮胎始终“压”住地面,让你可以驱动或者制动。同时,车身稳定,便于车手踩踏或者是操控。稳了,你才敢快,你才能快,无论上坡下坡。软尾就是让你稳的,提供给你一个踩踏操控平台。越是颠簸的复杂路面,越是需要软尾。这一点,无论小行程、大行程都适用。
如何选择一个软尾车架,如何确定自己所需的行程大小。这个,和你对山地骑行的需求息息相关。你要骑的路面,颠簸程度如何?你想达到多快的速度?这是决定你行程大小的因素,而非坡度。DH的路面,硬尾XC捏着刹车,也能慢慢蹭下来,部分落差的地方扛一扛。所以是否需要软尾不是看坡度的,是看你想达到的速度的。颠簸程度越大,你要达到的速度越快,你需要的行程就越大。纯自然的山路,颠簸是永恒存在的。没有绝对平整的山路。
山地车的概念上也没有绝对的硬尾,轮胎还可以提供10mm的软尾效果呢,更不要说碳架是作为“1英吋”行程的软尾来宣扬的。卖的昂贵的硬尾都是因为他“软”,也就是后三角纵向形变性能好,颠簸的吸收好。小行程的车架,虽然对抗大颠簸的能力不足,但是同时车架很轻量,角度适合踩踏,因此适合上坡。随着行程的加大,车架对抗颠簸的能力加强,但是车架必然重量上升,角度也越来越考虑操控而非踩踏了,因此越来越适合在下坡的时候借助地球重力来加速。
那么如何选择呢?4吋以下行程车架,搭配80-100mm前叉,整车重量已经可以轻易的低于10.5kg,角度、刚性各方面都不输于硬尾的踩踏感觉,同时驱动抓地力量更强。建议喜欢登山如飞的同学选用4吋及以下。这也是世锦赛赛场上常见的碳架和4吋以下软尾的情况。4.5或者5或者5.5吋的,搭配110-140mm前叉,整车可以轻易做到12.5公斤及以内。在牺牲了上坡时候的一些“突击”性能的同时,获得了更加完美的对抗能力。踩踏也可以支持连续的发力。是我辈用于“山地”的主力车种。建议没有越野比赛渴求的,以拉力玩法、穿越玩法为主的同学选用,所谓“能上能下,任劳任怨”。6或者6.5吋左右的行程搭配140-160mm前叉,整车重量基本都在13kg到14kg,踩踏开始吃力了,上坡速度开始受到不小的影响了。但是有非常完美的通过性能,技术性的跳跃可以开始支持。
飞速下山、碾压石头的感觉开始有所体现。车手开始告别在落差面前的战战兢兢,开始游刃有余的对付发夹弯和弯道墙。飞飞跳跳、追求“操控”乐趣的同学可以挑选此类行程的车架了。而且针对自然环境的山路,尤其是上坡平缓下坡恶劣的旅程,上坡下坡均匀起来,是最快的也说不定。7或者7.5或者8吋行程及以上,搭配180mm、200mm及以上的前叉,请你忘却爬坡,寻找缆车吧。面对上坡随便踩踩,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整车重量我就不提了,大家都懂的。那些喜欢在倒地与不倒之间寻找刺激,喜欢在落差和大石头前表现无视态度的同学,可以选择此类车架了。选择了这类车,不要和硬尾帮出去比爬坡,硬尾帮也不要和这类同学玩下坡。
飞速下山、碾压石头的感觉开始有所体现。车手开始告别在落差面前的战战兢兢,开始游刃有余的对付发夹弯和弯道墙。飞飞跳跳、追求“操控”乐趣的同学可以挑选此类行程的车架了。而且针对自然环境的山路,尤其是上坡平缓下坡恶劣的旅程,上坡下坡均匀起来,是最快的也说不定。7或者7.5或者8吋行程及以上,搭配180mm、200mm及以上的前叉,请你忘却爬坡,寻找缆车吧。面对上坡随便踩踩,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整车重量我就不提了,大家都懂的。那些喜欢在倒地与不倒之间寻找刺激,喜欢在落差和大石头前表现无视态度的同学,可以选择此类车架了。选择了这类车,不要和硬尾帮出去比爬坡,硬尾帮也不要和这类同学玩下坡。
本文转自:http://www.1gear.cn
相关阅读